莫言最好三部作品合集 莫言我所有的作品

hello大家好,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莫言最好三部作品合集,莫言我所有的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
【资料图】

<莫言>

1984年,莫言刚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,还是文坛不折不扣的新生,虽然没写出过多大成就的文章,但也读过海量作品,那时能被他看上的文章不多。

直到有一天无意中看到阿城的《棋王》,他才被那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彻底征服。

《棋王》的作者阿城,成了他心中巨大的偶像。

在那以后的岁月,包括在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,他都会在不同的场合,赞扬他曾经的偶像。

他一遍遍地重复着:「我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,钟阿城是我的偶像。」

莫言没撒谎,阿城的《棋王》在当时的文坛,确实掀起过巨大的风浪。

不光是莫言,就连汪曾祺在读过《棋王》后,也说过相同的话:「读了阿城的小说,我觉得,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。我相信,不单是我,很多人都写不出来。」

<阿城>

阿城?

阿城是北京人,中学还没念完,大革命便开始,19岁那年被下放山西插队。为了摆脱困境,期间他自学绘画,但好运气一直与他作对。

他辗转多地,从山西到内蒙古再到云南,最后在云南稳住了脚,一呆就是十年。

在云南的日子,才开始不太适应,当地老百姓对他们不太友好,按照百姓的说法,「这些大城市来的知青都不是好人,才给弄到这儿来的。

四面八方来的知青很多,时间久了,大家成了好朋友。这些知青里,数阿城看书最多。当初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,他从北京带来了几箱子书。

《基督山伯爵》《悲惨世界》《高老头》《复活》里的名著故事,他倒背如流。看书多了,就特别爱跟别人讲故事。

很多个夜晚,干了一天活的知青们,会挤在阿城住的茅草房里,听他讲故事。

<阿城 第一排右二>

阿城讲了十年故事,但没有写一个字。在云南呆着的十年,他最大的收获,是让当地农民把他当成了自己人,他自己也已经没有「插」的意识,早已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。

1978年年底,爆发「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」,1979年,阿城回了北京,结束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。

<阿城与他的知青伙伴们>

回北京后的阿城很忙,他搞摄影、办画展,又协助父亲钟惦棐主编大工程《电影美学》,为此还恶补了许多电影。仿佛是为了加速弥补曾经欠缺的时光。

回京后的第五年,阿城才开始动笔写他的处女作《棋王》。写《棋王》的契机,还多亏了几个编辑。

有次他和几个编辑,聚在一块吃涮羊肉。吃完羊肉,抹了抹嘴,又点燃一根烟,为了给大家助兴,他讲了一个下棋的故事。

故事讲完,大家拍手叫绝,说这要是写成故事,铁定好看。

<阿城>

阿城听了建议,回去把门一关,窝在书桌写,写了三天,一本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一气呵成。写完后,发表在《上海文学》1984年第七期。

《棋王》出世后,顿时在文坛掀起巨浪。一时间,阿城声名鹊起,成了最会写故事的人。

徐克读完《棋王》,连连叫好,他说「这个小说,我们在外面也看得懂,看得很投入,因为它很真实,很特别,很戏剧性,很生活化。」于是想法联系阿城,要改编成电影。

好事多磨。

1991年,同名电影《棋王》上映,大获成功。影片被入选为香港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,梁家辉凭借该影片,获得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。梁家辉说,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影片。

《棋王》?

《棋王》的题材取决于阿城的知青生活。文风质朴,甚至可以说是普通,但特定的环境是在农村,所有的语言必须为他们而生。

主人公王一生,是下乡知识青年,也是个棋呆子,一辈子只爱干两件事:吃和下棋。

王一生下棋很厉害,校园高手摆擂台,每次冠军都是他。本地棋手被打败后,他又想法去外省寻找对手。

在外地溜达了一圈,也找不到对手,王一生便托人找名家。可是遇到的,都不如他意。

但后来,呆子王还是遇到了对手。这个对手,是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。人不可貌相,老头是个高手,他与老头连杀三天仅赢了一盘。

王呆子甘拜下风跟着老头儿学习下棋,棋艺更是越下越精。

<棋王 剧照>

再后来,他忘天忘地和别人展开九人连环大作,在比赛中脱颖而出。

与其说王一生追求的是下棋,不如说他追求的是生命的自由和自我的超脱。

文章通篇可以概括为一句话:人还要有点东西,才叫活着。

终其一生,他为下棋「拼命」。那个年代,物质很匮乏,哪怕王一生食不果腹,物质条件很差劲,王一生还是疯狂地追求着精神上的满足。

很多人以为王一生是个怪人,其实他不是。他只是一个简单的俗人。他虽然爱吃,但他从来不会浪费一粒粮食,也没有讲究,能吃饱就行。他下棋,不在乎所谓棋手的名气,更断然拒绝了名手收徒的意图。

他不求成神,就愿在这个世界「有点东西」地活着。

<棋王>剧照

书里书外,阿城关注的始终是「挣钱吃饭」这样俗气的问题。有钱没钱,都不能丢掉精神上的那点东西,否则人活着就像丢了魂一样麻木地行走,毫无生趣。

《棋王》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,要把普通人的故事,写得有趣,很不容易。但阿城做到了,这是他出彩的地方。

写《棋王》的阿城其实并不会下棋。阿城入迷的,或许是盲棋的境界。

<梁家辉 饰演王一生>

《棋王》取得成功后,阿城又接连创作了《孩子王》和《树王》,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也更加确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。

在名声鼎盛之时,阿城却隐退了。他去了美国,白天给人刷墙、送外卖,晚上在家写东西。乐此不疲。

他的收入来源大多是来自体力,他不靠写作,他说就是不想动脑子。

<阿城>

别人不理解他,但他在书里早已做过解答:「人生有生之年,不妨多东张西望,拼命干,其实浪费生命。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,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。」

「闲」完后,他回国内交出了《芙蓉镇》《刺客聂隐娘》等佳作,甚至还给《卧虎藏龙》当起了指导。

莫言说阿城活得明白。

是啊,阿城里外通透。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通透的人,怎么会写不出好故事呢?又怎么不叫人佩服呢。

一个的作品,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。阿城的《棋王》,想必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——人活着得有点东西。
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北冰洋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