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灌篮高手》:没有炒冷饭卖情怀的诚意之作

我第一次看《灌篮高手》的漫画,是1995年的暑假。原作漫画开始连载至今已有33年,《灌篮高手》已经成为横跨“80”“90”“00”三个时代的集体青春记忆。原作者井上雄彦宣布制作《灌篮高手》大电影并亲执导筒后,粉丝们一边充满期待,也害怕这次会不会是敷衍地卖情怀割韭菜?


(资料图片)

电影的故事改编自原作最终章《全国大赛篇—湘北VS山王工业》。但是,这部作品绝不是把漫画书照搬上电影荧幕这么简单。井上雄彦用全新的画面表现手法再现了那场荡气回肠的比赛,更是以宫城良田为第一视点叙事,穿插良田的过去,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绕不开的主题:爱与成长,以及和解的故事。

围绕这部电影,有两个话题值得聊聊。一个是故事的设定,主角变成了宫城良田,效果如何?另一个是3D动画代替原有漫画风格之后,观感怎样?

主角选择和叙事模式,略有遗憾

这次井上为什么会选择以宫城良田为主角?这就得给大家考个古。其实井上雄彦于1998年就在日本杂志《周刊少年 Jump》推出过一个以宫城良田为主角的衍生短篇《耳环》(ピアス)。只是这个短篇并没有被收录到《灌篮高手》本传中。相比赤木、流川枫、樱木和三井四人,宫城良田在漫画原作和TV版里形象都略显单薄。或许井上雄彦正是通过电影,给我们、也给他自己,补足了在宫城良田身上的遗憾(其实《耳环》里的一些情节被移植了过来)。

但是,编写一个新的故事,还要与一个观众熟知的老故事有机结合,本身是有一定冒险性的。

从实际的观影体验来说,这部分全新剧情只能说中规中矩。这还是一个青春伤痛文学的底子——失去父亲、哥哥,与母亲关系也变得冷淡,个性上又容易惹是生非(应该和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太多打击和变故有直接关系,这也是电影版对宫城性格形成的一个补充说明),之后凭借着对篮球的热情,转而奋发向上成为真正的篮球运动员。

原著中对宫城描写较少,这次一下提升为主角,很多人设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呈现,但“要素过多”的观感就暴露了出来。而我更共情应属于同龄人的“宫城母亲”,最后的彩蛋,与她有关,是全片文戏中最打动我的一刻。

这次电影版的叙事方式,是两条主线来回切换。一条是宫城的故事(也插叙了赤木等人回忆的内心独白),另一条是与山王工业的比赛本身。与山王的比赛,在原著中是从第 223 话到第 275 话,长达五十三话(近六本一般漫画单行本的分量,完全版也将近五本),电影本身两个小时的时长很难把如此体量的内容完全涵盖。井上用大概七三开的比例来分配二者篇幅。正因为前面说到的要丰满宫城的形象,所以关于他成长和个人的回忆部分比较多,就相对压缩了比赛的内容。

除了宫城之外,其他角色的戏份也相对缩减,比如比赛中的一些经典场面、樱木的告白,晴子也几乎成了纸片人。山王工业的泽北、河田也都比较脸谱化,号称《灌篮高手》“第一后卫”的深津一成几乎沦为NPC,这都是比较可惜的地方。

整体音画制作,可圈可点

《灌篮高手》全片除了部分非动作场景维持2D手绘外,打球情节都是3D画面。很多动漫老粉会诟病“伪2D”的3D动画看起来呆板、没有手绘独有的灵魂,但我个人觉得这种尝试大大提高了整体视觉体验。

在绘画上,本片的动画制作团队不仅灵活运用留白、速度线等黑白漫画效果表现速度感,角色细微的动作、柔软的球衣也能体现垂坠感。

过去受限于技术,在处理投篮、跑位等画面时很难做到一气呵成。但如今,多种视角的运镜、用心的音效制作——球鞋摩擦地板的声音、接球时球碰到手掌的声音、跑步时细微的球衣摩擦声——都增添了影片的临场感,能看到原作最经典的比赛以如此真实的方式呈现,已是一大享受。

此外,气氛的营造,我也是爱的。主题曲的时机恰到好处;在最终 25 秒,没有配乐、观众的欢呼、球员的喘气声,只有些微机械音效,不只是荧幕内,仿佛整个电影院的空气都凝结了,直到最后樱木与流川击掌的瞬间,世界才恢复喧嚣。

承载着观众巨大期待的《灌篮高手》,应该是交出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。我也可以给出我的观影建议:如果你是死忠原著粉,期待看到完整还原的山王战、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有些遗憾。如果只看过动画,没有看完漫画原作,虽然会不太了解某些情节如此安排的理由,还是能带给你足够的乐趣。

对于我个人来说,看到大荧幕上樱木花道和晴子的偶遇,小人物上篮特训,10000次跳投练习这些经典片段的重现,就很满足了,妥妥的“有生之年”。如果单纯想回味《灌篮高手》作品上附着的“青春记忆”,这部电影一定很合适。

(来源:荔枝新闻 作者:周威)

统筹:梁冰 编辑:张晓璐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北冰洋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